阿斯利康(AstraZeneca)近日宣布,來自陽性MANDALA 3期臨床試驗的完整結果顯示:在中度至重度哮喘患者中,PT027(albuterol/budesonide,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,180/160mcg或180/80mcg)在2種不同劑量強度的布地奈德下,作為一種緩解癥狀的按需(as-need)搶救藥物(Rescue medicine)使用時,與沙丁胺醇搶救相比,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了哮喘嚴重惡化的風險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是首次證實一種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固定劑量組合搶救藥物可減少哮喘嚴重惡化。
PT027由阿斯利康和Avillion合作開發,該藥是一種潛在首創(first-in-class)、吸入式、固定劑量組合產品,由沙丁胺醇(一種短效β2激動劑[SABA])和布地奈德(一種吸入性皮質類固醇[ICS])組成。在全球,每年有超過1.76億次哮喘發作。
MANDALA試驗中,接受ICS(有或無其他藥物)維持治療的中重哮喘患者,被隨機分配接受PT027或沙丁胺醇急救。數據顯示,在成人和青少年患者中,與沙丁胺醇搶救相比,PT027在較高的布地奈德劑量強度下(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,180/160mcg),將嚴重惡化的風險顯著降低27%(p<0.001)。
次要終點方面,PT027(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,180/160mcg)顯示將平均年化系統性皮質類固醇(SCS)暴露總量減少33%(p=0.002)、將年化嚴重惡化減少24%(p=0.008)。此外,與沙丁胺醇急救相比,PT027(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,180/160mcg)治療24周后,患者癥狀控制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幾率在數值上也更高。
MANDALA試驗數據還顯示:在成人、青少年和4-11歲兒童患者中,作為按需搶救藥物使用時,PT027在較低布地奈德劑量強度(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,180/80mcg)下,與沙丁胺醇搶救相比,將嚴重惡化的風險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了17%(p=0.041)。在試驗中,各治療組的不良事件(AE)相似,且與各成分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,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鼻咽炎和頭痛。
上述MANDALA試驗結果已發表于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(NEJM),并在上周舉行的美國胸科學會(ATS)2022年國際會議上公布。
DENALI 3期試驗的陽性結果也在ATS國際會議上公布。該試驗入組了1001名之前按需單藥使用SABA或聯合低劑量維持性ICS治療的輕度至中度哮喘患者。數據顯示:在12歲或以上輕中度哮喘患者中,采用1秒用力呼氣量(FEV1)測定,與單獨組分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相比,以及與安慰劑相比,PT027治療使患者肺功能在統計學上顯著改善。PT027和沙丁胺醇的起效時間和作用持續時間相似。DENALI試驗中,PT027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與各成分的已知特征一致。
沙丁胺醇化學結構式(圖片來源:glpbio.com)
哮喘是一種慢性、炎癥性、波動性呼吸系統疾病,影響全球多達3.39億成年人和兒童,其中包括美國的2500多萬人。炎癥是哮喘的一個顯著特征,在哮喘癥狀、惡化和死亡中起著關鍵作用。
美國過敏、哮喘和免疫學會前任會長、美國薩克拉門托過敏和呼吸道疾病中心醫學主任Bradley E. Chipps表示:“MANDALA 3期試驗結果顯示,PT027作為按需使用時,可提供額外的抗炎治療以應對患者的癥狀,與沙丁胺醇相比,顯著降低嚴重惡化風險。這些數據進一步加強了越來越多的證據,顯示了哮喘患者按需抗炎治療的價值,并支持PT027改變當前救援治療方法的潛力?!?/p>
阿斯利康生物制藥研發部執行副總裁Mene Pangalos表示:“哮喘是一種炎癥性、易變性疾病,無論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依從性如何,患者都有經歷嚴重惡化的風險。這些3期試驗的結果支持PT027的臨床益處。PT027是一種沙丁胺醇/布地奈德搶救吸入器,有潛力成為一種首創治療方法,可以在患者現有的維持療法之上預防哮喘發作?!?/p>
布地奈德化學結構式(圖片來源:chemsrc.com)
哮喘患者反復出現呼吸困難和喘息,其嚴重程度和頻率隨時間而變化。無論疾病嚴重程度、治療依從性或控制水平如何,這些患者都有嚴重惡化的風險。
據估計,全球每年發生1.76億哮喘惡化,其中在美國超過1000萬;對許多患者來說,這些都是身體上的威脅和情緒上的重大影響,并且可能是致命的。
炎癥是哮喘癥狀和惡化的核心。許多經歷哮喘癥狀的患者使用SABA作為搶救藥物,但是,單獨使用SABA并不能解決炎癥問題,使患者面臨嚴重惡化的風險,這可能導致生活質量下降、住院和頻繁使用口服皮質類固醇(OCS)。然而,在治療哮喘加重時,僅1-2個短療程OCS治療,就會增加不良健康狀況的風險,包括2型糖尿病、抑郁/焦慮、腎功能損害、白內障、心血管疾病、肺炎、骨折。來自全球哮喘倡議(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)的國際建議已不再推薦SABA作為首選的搶救療法。
來源:https://news.bioon.com/article/9640e270697a.html